1、未来是云+人工智能
南方周末:除了腾讯之外,深圳还有包括华为、万科、比亚迪等一大批各领域的创新型企业,以至于被称为“创新之城”。城市“创新基因”与创新型企业成长之间有什么关系?
马化腾:深圳是腾讯诞生与成长的家园,腾讯是深圳企业大家庭的一员。去年在深商大会上,我提到深圳和深圳企业有三个特征:创新、务实和开放。
首先,深圳有创新、敢闯的氛围。我从一个只会写软件的工程师,被感召到去创业创新,这和整个深圳的环境是完全分不开的;其次是务实的氛围,广东企业尤其是深圳企业来自五湖四海,特点就是务实、低调、不忽悠、不画大饼,我们说得到的就尽力做得到;深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放,因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,我们没有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,大家都是平等的,深圳有一句话——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,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家来到深圳开始创业,或者把企业总部从外面搬到深圳来。
深圳政府非常重视和吸引外来的企业和人才。腾讯的第一笔融资,是我们在第一届高交会期间拿到的风险投资。那时候在深圳融资也非常难,互联网所有的VC/PE全都在北京,没有VC过来深圳。当时如果没有深圳政府举办的高交会平台,像腾讯这样的小企业非常难接触到这些资本。
南方周末:与其他制造型或金融型的企业不同,腾讯从一开始就是在对“虚拟世界”的创造与构建中成长至今,怎么看待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?
马化腾:过去很多人觉得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是对立的、差异很大。实际上,过去在西方,虚拟经济更多谈的是与金融服务有关的经济。现在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,实体和虚拟经济是越来越分不开的,未来这两者是高度融合的,彼此支持的,而不是过去理解的对立或者颠覆的关系。
腾讯在数字内容方面做了很多产品。在过去,大家编一个曲子、一个歌剧或者投资电视剧、拍电影,出来的东西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。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数字化,不需要像过去一样有光盘、CD或者有一本书,全部可以网上下载。
你说写一本书是实体还是虚拟呢?过去大家可以这样认为(书是实体),但是现在没有实体这个介质存在,很多东西都是虚拟的。
当然,“虚拟”这个概念也是相对的。数字内容的整个生产过程,包括网络游戏的生产,我们实际上是非常传统的,是劳动密集型、创意密集型、资金密集型的产业。要有大量人员做美术设计、音乐编曲,然后不断地编剧、测试,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线。还有我们的后台大数据中心都有实体机房、数据服务器、网络设备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。
南方周末:你曾提到互联网是某种跟蒸汽机和电力一样的“能源形态”,并将它称为“信息能源”。并认为这一“信息能源”可以像电力一样融入传统产业,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。作为这场“新产业革命”的领跑者之一,如何描述或定义腾讯未来的使命与愿景?
马化腾:腾讯的使命是通过互联网和科技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,愿景是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和科技企业。
在今年的贵州数博会上,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“用云量”。过去大家把“用电量”作为一个经济指标。我们相信未来“用云量”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映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。我们用电能来对比云。电带来了上一轮的产业革命,我们认为新一代信息能源将会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。“插上电”之后就带来了电气化的革命;现在我们谈“接入云”,我觉得接入云之后,会带来数字化的升级。
电出现之后,涌现了大量的发明,电灯、电报、电车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器,也包括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,都跟电有关,后来又诞生了计算机。云出现之后,我们首先看到一些互联网形态的运用,比如说QQ、微信、网络购物、搜索引擎。再后来云跟餐饮生活服务结合,我们看到有美团、点评、58;云跟汽车的结合,有滴滴;跟自行车结合,有摩拜等等。但是这可能还只是云的初始阶段,就好像在电力时代还没有出现计算机一样。
在云的时代,什么是类似计算机级别的运用呢?我推测也许就是人工智能:云+人工智能也许就相当于是电+计算机。
2、粤港澳大湾区抓了“几副好牌”
南方周末: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企业,按理说应该不太受物理社会中的时空阻碍,但是我们看到在信息时代同样出现了创新企业密集的“硅谷效应”与“深圳现象”,如何看待互联网企业与区域经济生态间的关系?
马化腾: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息息相关。从全球来看,“世界级湾区”一直主导着全球科技创新的方向,是国际大都市群发展的标杆,孕育了不少领导全球创新潮流的科技企业。
比如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在消费电子以及PC互联网时代引领全球科技,但是最近十年,尤其最近五六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中国企业其实正在赶超全世界。
我们来看粤港澳大湾区。过去的20年中,整个大湾区培育了华为、中兴、格力、顺丰、大疆等等一大批领军企业,为未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
前不久,接受香港经济日报一位记者采访时,我评价说,香港抓了“一副好牌”,有很多优势和条件发展创新。就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而言,我感觉抓了“几副好牌”,不止是一副。
我们手上的几副好牌恰恰反映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。未来,软件、硬件、服务三位一体,缺一不可。大家现在看到,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软件开发,都不能孤立发展,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设备里面,软硬结合,同时又连到云端,与后端的云服务进行整合,这是大势所趋。
这个趋势恰恰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,包括香港、深圳、广东很多珠三角企业,刚好具有这三者优势。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,我觉得大有可为。
南方周末: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转型过程中,通过创新驱动模式改变自身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角色,实现从“追随者”向产业“引领者”的转型是一个重要趋势,腾讯是如何经历这一角色变化?
马化腾:在今年贵州数博会上,我提到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“通”,也就是让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增添了一条通路,多了一条“数字丝绸之路”。
中国的数字内容产业经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,“泛娱乐”等中国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生态初步形成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内容生产、发行与消费市场之一。腾讯、万达、阿里等企业不断布局全球性内容生态,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与资本实力,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数字内容企业。
与此同时,中国数字内容产品正在逐渐得到国际文化市场的认可。过去国外企业诟病中国企业缺乏版权意识,但最近几年中国版权得到非常大的保护和发展,也正因此,中国的影视、手机游戏、音乐,文学、动漫,这五个跟内容有关的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,正在走向海外。中国的数字文化产品正在成为“新丝绸”,中国应该抓住现在的大好机会,积极地“走出去”,和国外的知识产权企业多合作,去布局全球的数字文化产业。
南方周末:面对快速变化中的时代与社会,你觉得今天的年青一代做好了迎接未来的准备吗?希望提醒他们关注或注意什么样的问题?
马化腾:之前在不同的场合,我给年轻人提过一些建议,比如进行创新创业,要多找几个伙伴。个人的力量再强大,也是有限的。几个人一起努力,永远比单枪匹马更好。再比如,要保持开放心态,不断学习,从大学进入社会后,困难永远会有,不要一点挫折受不了,要努力去找方法等等。
具体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人来说,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可能是,粤港澳三地的年轻人之间未必能互相熟悉:整个湾区之间的市场,包括对方市场发展到什么程度,有什么机会,还是比较割裂的。甚至很多人还有抵触情绪,不愿意敞开心扉拥抱外部的世界。
正如周其仁教授在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提到的,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这锅汤还没有煮开,还只是混在一起。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,不同的“料”之间目前还不熟,还是生的。
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,否则讲破天,他们根本不知道,不去看,也不去融合,就没有用的。最终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,特别是港澳本地的大量年轻人,如果他们不理解大湾区的这些机会,就不知道他能做什么事情。你如果从外面引入人才,他觉得本地的工作机会给外来人抢走了,矛盾更大,这是要重视的问题。
腾讯6月20日在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宣布启动“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”。我们希望通过青年交流计划,比如建立青年夏令营,鼓励港澳的年轻人和珠三角的年轻人能够融合,我们会编队让他们融合在一块生活。希望更多的企业像我们一样,通过每年的夏令营、冬令营为年轻人组织很多活动,带来更多的沟通和交流。只有这样,“大湾区创新”这锅汤才能慢慢融合,才能煮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