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春节前夕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陕西延安的一个小村庄视察。47年前,他曾下乡到那里劳作。此次延安之行,他有效地使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拉近与大众的关系。观察他平时的举止,不难发现他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沟通工具,帮助其实现政策目标。
讲故事几乎是最早出现,也是最有效的人类沟通手段。可能在几万年前,语言产生之后,人类就开始相互讲述故事,对此,我们从未产生过厌倦。因为故事不仅有趣,还能提供信息,有教育启迪意义,这也是让我们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。
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个人故事中产生的共鸣。习主席此行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所有中国人连接在一起,尤其是那些在上世纪60年代末、70年代初与他一样下乡的知青们。对很多人来说,那段生活经历回忆起来可能并不太美好,但习主席与他们有过共同的艰难岁月,有效增强了彼此间的亲密感。
“双”面故事
当我们想到一位领袖人物,不管是政治领袖,还是政府领导或者宗教领袖,除了他们的个人形象,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,可能是生活经历,也可能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某一特定事件。这些故事中包含着很多信息,可能正面,也可能是负面的,不过更多的时候是正、负掺杂,不同的人群关注点不同。
以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例。在美国,提起尼克松,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腐败,因为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因行为不当被迫下台的总统。作为水门丑闻的主角,尼克松的形象是非常负面的。而在中国,与尼克松总统相连的则是另外一则故事,大部分中国人最为熟知的是1971年他与毛泽东主席的会见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。这一外交事件彰显了中美双方参与者的勇气与创造力,非常正面。如果尼克松今天还活着的话,他一定会尽可能渲染推动与中国建交事件中的正面故事,从而淡化水门丑闻的影响。不幸的是,在美国史上,民众大都是因为水门事件而记住他的。
我们都会讲述有关自己的故事,借此向听众传递我们所想表达的信息。整体来讲,除非是为了表示谦卑,没有人自愿讲那些对自己形象不利的故事。即便是有意讲述负面故事,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正面的结果。政治家们为了与他们的听众建立共鸣,经常会使用自嘲的幽默。
用故事塑造公司形象
对公司来说,要在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,讲故事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很多时候,创业故事直接代表一家企业的形象及声誉。大多数美国人都知道苹果是在乔布斯家的车库中诞生的,这一公司“秘史”告诉人们,苹果的建立源于一位天赋异禀的人的创造与革新。类似的,通用电气公司的故事则围绕爱迪生展开,大家都知道,爱迪生完成了电灯泡和留声机等多项重大发明。在中国,最成功地用故事塑造公司形象的企业是电器生产商—海尔。大多数海尔的中国消费者应该还记得,1985年,公司总裁张瑞敏发现下线的冰箱中有20%存质量问题。为了向工人们表明公司对产品质量的重视,他将75台有问题的冰箱摆成一排,给员工们一把大锤子,要求他们把不合格的冰箱砸掉。看员工们略显犹豫的时候,他非常坚持:“一定要砸掉,如果今天放行这76台冰箱,我们就会继续犯错,最终导致公司走向破产。”
通过亲手砸掉自己生产的冰箱,员工们感受到公司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。更为重要的是,海尔的客户也获知了这一信息。海尔砸冰箱事件广为流传,公司信誉度大大提升,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,从而促进了产品的销售。
讲好故事的三要素
不只是有名的大公司才可以发挥讲故事的威力。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故事,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定义,让故事提升公司形象。在讲述公司故事时,需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则:
首先,故事一定要简洁;在美国,我们称之为“电梯演讲(Elevator Pitch)”。想象一下,假如你与客户、利益相关方或者你的老板在一部电梯里相遇,你想利用这一时间打动对方,那么,一定要精简故事,在电梯升到20楼之前讲完。我们想说明的是,在任何时机下,讲故事都要简练。
其次,故事要能传达主旨信息。海尔的故事传达的信息非常清晰:海尔的信条是产品质量至上。每家公司的故事都要传达其自身信息,可能是关于公司创立的,如为什么要创立这家公司,公司致力于解决什么问题,一定要将这些信息融入故事当中。
最后,讲故事要选取个人化的叙事方式。好故事都要有一个主角,主角与故事息息相关。一家公司的故事主人公可以是创始人,或曾经获得公司帮助的早期客户,也可以是有创新贡献的员工。如果没有人物,故事就会变得无趣,无趣是讲故事的大忌。
习近平主席就非常擅长挖掘故事的力量。在他延安之行一周后,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待游客比往年同期增长67%,凸现个人故事的影响。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,他的故事成为了延安的故事,而双方均因此获得收益。
|